無動力樂園竟也有IP,還可以講故事-無動力樂園設計
隨著中國新生代父母育兒消費理念的進步,提供兒童專屬娛樂空間的需求被不斷放大,但目前我國多數的兒童樂園千篇一律,皆為承載著幾代人童年記憶的市政公園一角,區域內僅僅是簡單的游樂設施拼湊,不分年齡、不論功能,忽視對兒童基本運動能力的培養、兒童游樂運動負荷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探索是兒童成長的必然,兒童樂園的發展除了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高科技機械設備外,如果能從另一個角度回歸自然,重視兒童身體素質培養,增加無動力板塊是一種發展創新。從這一點上來看,國外的無動力兒童游樂場就特別具有借鑒意義。
樂高屋頂的幾個兒童無動力游樂場的設計
這些可愛的設計都是Ole Barslund Nielsen和Christian Jensen兩位的手筆。為什么他們這么懂孩子,能夠做出這么吸引孩子們的設計呢?
尼爾森(Ole Barslund Nielsen)基本上沒有職業。他們相識在90年代末,他的專業是雕塑師,但他接下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活兒,很多是在哥本哈根的劇院里搭布景。
在為一次設計展兼職搭布景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家具設計師詹森(Christian Jensen),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找到了同類:兩個人都陷入了創作的瓶頸期。
兩人開始頭腦風暴地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他們想出了一大堆糟糕的點子。有一次尼爾森自告奮勇地幫助兒子的幼兒園班級建造一個新的游樂場。他意識到,在給定的預算下,自己可以建造出一座像劇院布景般的游樂場。
尼爾森找到詹森幫自己完成了項目,從此以后,兩人就開始一起建造游樂場。
他們的項目已經遍及歐洲各地以及俄羅斯、美國、香港和新加坡。
很多游樂場都會講一個主題故事,不管是源自經典童話、生物情景還是游樂場所在地的歷史。
他們為小孩子建造了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設施,又通過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元素來吸引大孩子,同時給那些小孩子以憧憬。
▲一艘被炸斷的海盜船
他們的設計往往以巨大的生物為主題,不管這種生物是自然界已有的,還是人為想象出來的。孩子們可以在上面攀爬、蕩秋千、滑滑梯,盡情玩耍。
尼爾森和詹森認為,適當的驚險程度對于游樂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游樂場的建造都符合歐洲的安全標準,這些安全標準也認可驚險元素在孩子能力開發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不過,風險是需要評估的。尼爾森和詹森并不認為,游樂場里的每一處設施都必須適合每個小孩。要是大齡孩子在游樂場里看到了小孩子的存在,他們打死也不會再去那兒玩了。
斯德哥爾摩這家游樂場里,聳立著兩個18英尺(約合5米)高的貓頭鷹,其中配備了樓梯、攀爬梯和可以觸發一連串音樂聲的按鈕,那里是大孩子的領地;而小孩子可以在一組近地面高度的橡樹果間攀爬。
▲乘風破浪的船
▲拆散的發動機
建造游樂場需要藝術性和創造力,他們實際上正在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龐大、復雜而充滿想象力的設施,顯然吸引了孩子們前來玩耍。但是這些也給了他們一個在創作中成長的空間。
在國內無動力游樂設施的主題性在業內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同樣可以植入IP,講很好的故事,和當地的文化融合,和主題包裝去做結合,打造它的亮點和特色。同樣,危機孕育希望,未來不良的秩序勢必會倒逼行業發生重大變革,新國家標準、新材料工藝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